从舞台到窑火 千年瓷韵在青春手中新生-东北网民生-东北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民生 >> 网络热点

从舞台到窑火 千年瓷韵在青春手中新生

时间:2025-08-14 21:09 来源:日照新闻网 编辑:强锐

  一捧陶泥在孩子们手中旋转成型,釉彩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苏州陶瓷非遗传承人谷昆谚俯身指导,窑火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十年前站在T台中央的模特,如今在教室讲台边找到了人生新舞台。

  这位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高材生到龙泉青瓷传人的非遗传承人,十年来足迹遍布江苏各大校园课堂、苏州社区工坊和高校研究室。在她创办的“陶噐谷”里,传统陶瓷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成为孩子们手中可塑可感的生命体。

  一、跨界转身,从聚光灯到窑火光

  1988年生于黑龙江的谷昆谚,人生轨迹原本沿着艺术星途顺畅延伸。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曾签约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聚光灯下的宠儿。然而2010年一次龙泉之行,彻底改写了她的生命剧本。

  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牵住了她的心神。“釉色如雨后春笋般青翠欲滴,仿佛凝固了千年时光。”

  她毅然拜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季友泉门下,从零开始学习陶瓷技艺。初学青瓷,对谷昆谚而言无异于一场苦行。这位曾经的舞台明星,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在窑厂搬运泥料、清扫窑室。拉坯时,因缺乏力量,泥团常在旋转中坍塌;调釉时,稍有不慎便导致整窑作品报废。

  季友泉大师的教导近乎严苛:“青瓷是时间的艺术,泥料配比差0.1%,釉色就千差万别;窑温低10度,青瓷便失了魂魄。”师父的教诲刻进她的骨血。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训练,让她领悟到青瓷的灵魂所在。

  她将表演艺术的“形神兼备”融入创作,在《喜在眼钱》茶具设计中,以两只喜鹊和一枚铜钱,寓意“喜事在当前”;《梦莲香薰炉》获得苏州市苏艺杯金奖,炉上饰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鸭子,形象生动,姿态优雅。而其底座则以莲花为型,优雅端庄。仿佛能感受到莲花盛开时的静美与鸭子的灵动;作品《和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师公徐朝兴大师从艺六十周年展的亮点。

  2016年,谷昆谚作为季友泉的弟子、徐朝兴的再传弟子,受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青瓷?传承?复兴暨徐朝兴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展”。她的青瓷花器作品虽不华丽,却以质朴之美获得认可。

  二、活态传承,打造非遗教育新范式

  2018年,谷昆谚创建“陶噐谷”文化传播公司,在苏州古城点燃了新的窑火。她以“活态传承”为理念,在苏州设立吴中开放大学陶噐谷研学基地、昆山非遗展馆,构建起“技艺传承—教育推广—美育实践”三位一体的平台。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谷昆谚的这句宣言,成为陶噐谷的教育哲学和文化传播的行动指南。她深知,真正的传承必须从孩子开始。

  三、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的纽带

  “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谷昆谚强调。当不同民族的孩子共同捏制陶土、学习青瓷技艺时,传统文化成为增强民族认同的纽带。

  谷昆谚的跨界背景让她在非遗传承中独具优势。她将龙泉青瓷的“青”解构成多重维度:梅子青的沉静象征传统根基,月白釉的清冷暗喻现代简约,而天青釉的空灵则指向未来可能。在2023年“中国青·上林杯”国际青瓷艺术双年展上,她的《云纹盏》以极简线条重构宋代的“斗茶”文化,让饮茶成为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

  四、新时代非遗的使命

  2025年4月,谷昆谚和她的陶噐谷文化入选大型企业家访谈节目《开拓者》。在节目现场,她手持一件青瓷作品,目光如炬:“我们不仅要守护技艺,更要让青瓷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它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今天更要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宋代,龙泉窑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青瓷出口到东南亚、印度甚至欧洲非洲。如今,青瓷也远销东南亚,沿着历史的丝绸之路、国家的一带一路,延续着千年文明交流的脉络。

  “所有资源都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谷昆谚常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把老祖宗的东西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