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吃组织者董小七:这一行竞争太激烈
董小七
试吃客们在试吃中拍照。
董小七,作为冰城美食达人,多次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试吃活动,看到这一活动的商机之后,她在2014年年初开始组织一个吃货星期五的机构,每周组织各类达人到哈市不同的餐馆试吃,做了大约半年,她选择了退出,因为:“这行竞争太激烈。”
董小七说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吃货,因为经常参加各类网站组织的线下试吃活动,她成为粉丝众多的美食达人,同时结识了哈尔滨吃货圈、美食圈中的众多大咖级吃友。2014年初,她开始自己联系有试吃推广需求的商家,商家出钱,她在线上召集试吃吃友,大家报名。根据性别、职业、年龄进行排查,选择覆盖各个年龄段的男女,挑出10个人参与活动。大约进行了半年,几乎是每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活动的收费标准:“每户商家6000元,参与试吃者不给钱。”
针对不同的商家,在试吃客的选择上要进行甄别。“如果是人均消费高的餐厅,试吃客就要针对收入高的人群进行选择。如果是烧烤之类的餐馆,试吃客的选择面最大,因为收入高低的人都可以。”
进行试吃时,董小七会动员、要求试吃客在其微博、微信上进行传播,同时在相关微信、微博公众号与相关的网站中进行发布。试吃结束之后,董小七会给商家一个活动总结报告,附上各条关于试吃的线上发布信息的链接。
做了半年,董小七选择退出了这个行业,因为“这一行做的人太多了,竞争激烈,竞相压价,利润空间到后来太小了,不赚钱,就不做了。”
店家、顾客都来说——试吃有没有必要?
花香蝶自来,试吃是把双刃剑宋兴文,饮食文化学者,出版有《哈尔滨美食地图》,致力于哈尔滨传统美食的挖掘与恢复。在宋兴文看来,试吃不等于白吃,试吃,是一种文化建设。
中国烹饪大师郑树国:我的店经常搞试吃,试吃者都是美食家与餐饮界的老前辈。因为我店做的是哈尔滨的传统老菜,老菜是有年龄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菜。要想做地道的老菜,就得找当年吃过这些老菜的人品尝,不断改进才能做好。我们试吃一部分是找行业内的人提意见、完善改进;我们内部改进没问题了,再找媒体与自媒体的人来试吃。
无论什么活动都依赖质量与诚信,菜品做的好,诚信做到位,才是发展的长久之道。试吃是把双刃剑,对于免费试吃的菜品,商家对其质量要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做得不到位,恐怕会适得其反,再精妙的免费营销策略也无法有力、持久地推动销售。做为餐饮经营者,一切都要以诚信为主,要练好内功,菜品做好了,顾客自然会多,花香蝶自来。
“互联网+”是餐饮发展的翅膀
餐饮职业经理人胡振宁:我接触到的试吃形式目前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新店开业前,经营者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品尝;一种是这两年流行的,新店开业前,找网络的美食达人,自媒体大咖、食神、业内人士前来封闭评测。后一种试吃,利于餐厅经营者搜集到专业人士给出的专业意见,对餐厅定位进行及时修整。另外通过美食达人、自媒体大咖的网络传播,会起到一定饥饿营销的效果。
我们餐饮经营者首先经营好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建立起餐厅自己的会员群、贵宾群,定期组织会员进行试吃等活动,与餐厅的管理者与后厨进行互动,培养起顾客的忠诚度,会有效传播餐厅的信息,达到营销目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依靠互联网进行的试吃活动,对一个餐厅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一家新餐厅还是一家老字号,一定要多了解顾客在餐厅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拉近消费者与餐厅的距离,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到餐厅的文化与服务,成为餐厅的忠实粉丝和传播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做为餐馆发展的翅膀。但仅仅做一次试吃活动,大家不会简单地成为你的粉丝,做事还得用心,做出好菜品,才能让大家不离不弃。
宋兴文:试吃,不等于白吃
在宋兴文看来,哈尔滨试吃活动发展的顺序先是依靠传统媒体萌芽,再依靠网站打下基础,然后依靠自媒体迅猛发展。可以说,试吃如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吃文化。
之所以在近年试吃活动发展得快,“是因为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试吃,目标群体准确———深度依靠网络的中青年。这部分人既有经济实力消费,又有平台传播。通过他们,商家可以把好的就餐体验发布出去。”宋兴文认为,通过试吃,会培养出一批深谙烹饪之道、熟悉味蕾需要的美食家。
“试吃不是白吃,试吃不是吃免费的午餐。随着哈尔滨试吃客对美食了解的深入,会对商家起到监督作用,会
对哈尔滨的餐饮市场起到发展促进作用。”宋兴文总结道。
我们如何在网上选饭店
试吃行为演化为哈埠饮食的新风尚,借助的是互联网的影响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选饭店,这些普通消费者,在网上选饭店的标准是什么?
伟大的宪章(公务员):我几乎每次选饭店都要在网上进行,尤其是不熟悉的地方。比如旅游时,我几乎每餐都要在网上选饭店,选的时候,对服务、环境、菜品的评价是我看重的。饭店内部的图片,我也会仔细看。最常去的是大众点评,挑选时最在意的是评论,那些大家都推荐的,我会选择去。我的微信、微博会关注一些美食大咖和本地的美食公众账号,比如雕爷牛腩、五岳散人、龙江美食什么的。但很难找到一家公信力强,评判标准统一,不打广告的媒体。
张进(电视台主持人、节目制作人):我只玩微博、微信,其他网络的东西我用得不多。选饭店,我更愿意相信朋友间口口相传的推荐,我比较爱吃,又跟一帮美食家相互关注,所以他们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些美食的图片、介绍是我看重的。官方推荐与朋友骨子里的喜欢是完全不同的,我更相信朋友的推荐。有些做自媒体的人,已经商业化了,可信度降低了。在我加班到后半夜而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会在网上找饭店,相中一家饭店之后,再去看下面的评论,看看别人如何说。口味,每人不同,很难统一;有些饭店吃的是新鲜,而不是这次吃完,就会惦记着再去。
老左(媒体从业人员):我在网上选饭店,一般先看差评,并要求有图有真相,有图的,表明对方吃过,这样可信度高。如果这家店是新店,装修特别好,看起来很干净,我会首先选择。如果是老餐馆,那就侧重评论怎样说,说好的多,那就去。好评,我一般相信评论字数比较多的,针对性强的,比如只写一道菜如何做的,如何好吃的。如果所有的点评都是好评,都说这家店好,感觉像是在刷屏,可信度倒是值得怀疑了。
于冰(书店管理者):在网上选饭店,我会挑环境看菜品,至于底下的评论,不是我下决定的唯一标准。这些评论我会参考,能在我的决定中起到50%的作用吧;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口味,别人说什么决定不了我吃不吃,口感的好与坏,自己尝过之后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