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网10月14日讯(记者许俊鹏葛金鑫)近年来,同江市把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帮扶项目”形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不断激活产业脱贫内生动力,形成“滴灌式”产业脱贫模式新常态。

同江市青河镇“黑果花楸”产业扶贫项目基地.png
深秋时节,走进同江市三村镇四村村,看着眼前林立的钢筋、轰鸣的机器,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人不由得忽略了金秋的凉意,感受到的是这里真抓真干,真扶贫扶真贫的“热度”和“力度”,满心聆听的是脱贫攻坚急切奋进的脚步声。
四村村距市区28公里,于2001年由原四村和双河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357户,890人,耕地面积17440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是典型的农业村。2015年3月,该村采取支部引领、股份合作方式扶持成立了英贤大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了以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产业为龙头,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精准脱贫发展思路,提高大豆的附加值,扭转农民卖粮难和有粮卖不上价的局面,克服因年龄大、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种地等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发展,村内有66户,160人加入了合作社,其中贫困户23户35人。
2016年,市财政局通过投入扶贫项目资金380万元更新厂房及生产设备。“豆油的质量好、色泽正,吃着口感好,成品油每斤卖到15元一斤,不少南方人要预订。”合作社理事长张素贤说。看着一天天发展的合作社,不仅让户均土地少,耕地管理低下的四村人有了奔头,也让贫困户看到脱贫的希望。合作社按照扶贫产业项目投入总资金380万元计算股份,将这部份股金为分共76股,每股5万元,全村23户贫困户每户认领2股共计46股计算,每年将股金分红收益做为贫困户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其余30股做为村集体股份将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发展和应急救济等开支。每年村委会还要组织村民代表对贫困户进行认定评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脱贫退出机制,对退出的脱贫户的股金收益用于扶持其他贫困人口,在全村贫困户整体脱贫后,全部股份归村委会专户管理使用,通过对贫困户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后,贫困户年人均可增收5000元左右。
“小小合作社,脱贫大舞台”。同江市以“合作社+贫困户+帮扶项目”依托,培育壮大精深加工及特色产业,全面带动贫困户增收与就业。以四村为模式进行全面推广,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大力发展黑、绿、紫“三色”经济,先后建设了青河镇的黑果腺肋花楸种植示范基地、三村镇和乐业镇的蔬菜生产基地、卫明村葡萄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预计可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