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虹桥改造后车流量能减少一半
作者: 来源: 生活报 频道主编: 葛金鑫 2016-03-14 10:52:56

  见习记者李明哲本报记者丁燕栾德谦 本报记者李巍摄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文化街区铸就一座城市的“魂”,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哈站北区域不仅居住条件日益恶化,居民苦不堪言,掩映在钢筋水泥里的老水塔、老教堂、老桥都已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有的已消逝在尘埃中,只能用记忆重温。省考古专家、建筑专家呼吁,改造哈站北广场,提升对圣·伊维尔教堂和“亚斯里”孤儿院等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为百年霁虹桥交通减负……

  商圈提档将助力城市发展

  区域文化、交通、环境急需改善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圣·伊维尔教堂裂痕斑斑

  “亚斯里”孤儿院被木板围困

  本报《敲开哈站北大门》系列报道刊发以来,圣·伊维尔教堂、“亚斯里”孤儿院等老建筑重回人们视线。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个世纪,中东铁路上最古老的水塔也矗立在这一区域。

  62岁的王宝滨是哈尔滨市方志馆馆员。身为退

  休铁路职工,年轻时他就热衷铁路历史研究。王宝滨说,百年前的中东铁路,蒸汽机车是惟一的牵引动力,为给机车加水,铁路建设伊始,每隔25至30公里便设一个给水站,为此修建了水塔和水鹤。据《哈尔滨铁路局志》、《哈尔滨市志》等史料记载:“哈尔滨是中东铁路最大的枢纽站,铁路总工厂和最大的机务段均设于此,故中东铁路最大、最高和最小的水塔都在这里。”王宝滨说,“老水塔”均为砖木结构,高15米以上,外形带有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秦家岗站(现哈尔滨站)的水塔最大,高18米,容水量240吨,也是中东铁路最古老的水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可惜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如今,走进工厂胡同,一片高低错落的老式民宅拥挤而无序地排列着,圣·伊维尔教堂的许多砖瓦都已破碎,墙壁上裂痕斑斑;“亚斯里”孤儿院已被木板垃圾团团围住,只能远距离眺望一下大门上方的马赛克画……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表示,文物不可再造,一旦破坏,无法修复,哈站北区域文物保护迫在眉睫,应延续城市文脉,保住城市的魂。

  老桥改造迫在眉睫

  一说堵车就想到霁虹桥半小时不动窝是常事

  多年来,哈站北区域拥堵的交通状况备受市民诟病。冬季,冰城调侃堵车的段子经常刷爆各类社交媒体,“首屈一指”当属“霁虹桥登陆战”。

  家住中山路的李强说,雪季来临后,霁虹桥上坡路段经常堵车,他经常“一脚刹车、一脚油门过霁虹桥,半个小时挪不动窝是常事”。记者了解到,每逢雪天早晚高峰期,霁虹桥上总有车辆打滑上不去坡,一些热心市民、司机及交警经常帮助推车,成为桥上一道风景。

  27岁的兰继同老家在齐齐哈尔,他在电车街租房近三年了。今年春节,他把父母接到哈尔滨过年。在哈站出站口,面对父母的行囊,他犯了难——坐公交车回家?要从接站口走二百多米,穿过地下通道乘公交,下公交车还得往回走二百多米,至少十多分钟;打车回家?绕民益街走霁虹桥不说,首先要排三四十米长的队等候打车……无奈之下,三个人选择了步行,大包小裹走了10多分钟。“要是打开哈站北大门,从我家走过去顶多5分钟,跟玩儿似的。”兰继同调侃说。

  哈市政协委员于克飞表示,霁虹桥是哈尔滨桥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作为哈市重要交通枢纽,它联通道里、南岗、道外。但这座老桥年久失修,每天数万台车在桥上经过,为其减负迫在眉睫。“哈站北广场改造能方便道外、道里和松北区居民直接进入哈站。据粗略统计,可为霁虹桥减少50%车流,对老桥的保护显而易见。”于克飞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