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直营店一时火爆冰城 两年后仅剩七八家
作者: 刘畅 来源: 生活报 频道主编: 彭佳丽 2015-07-10 15:20:12

  生活报7月10日讯 菜篮子是市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让冰城市民吃上新鲜的放心菜,哈市2013年起启动了蔬菜直营店工程,将田间地头刚摘下的新鲜菜直送到居民家门口。然而,近日有许多市民反映,自家门口的蔬菜直营店都倒闭了。记者从哈市农委获悉,蔬菜直营店数量最多时接近30家,短短两年时间,陆续倒闭了70%,仅剩七八家还在惨淡经营。

  最多时近30家店 现在只剩七八家

  “要是情况再恶化,我们也考虑冬天之前结业。”

  7日上午,记者来到哈市首家蔬菜直营店——道里区立业国家级蔬菜园区直营店。店里茄子、豆角、西红柿、辣椒摆满了货架,顾客却寥寥无几。“一早一晚能卖点,平时基本没啥人,就是勉强维持。”店员说。负责该直营店经营的尚海经理介绍说,“本来计划去年开20家直销店的,结果一共开了3家,尚志大街的店没挺几个月就黄了,量具厂店现在勉强维持,只有道里海富店还能保持微利。要是量具店情况再恶化,我们也考虑冬天之前结业。”

  在位于道里区工农大街的五常市拉林镇南老营村国家级蔬菜基地哈市直营店里,负责人告诉记者,“卖菜就是赔钱,就指着卖大米贴补点,不然早干不下去了。五常巾帼在哈尔滨开的店1年就黄了,双城三邻、立臣、光辉等店也早就结业了,还都赔了不少钱。”

  记者从哈市农委获悉,2013年起哈市尝试推广蔬菜直营店,当年,立业、益助、铸业萌、老营村、新兴村……十几家农村合作社都在哈市开设了蔬菜直营店,数量最多时接近30家。而短短两年以后,仅剩七八家还在维持经营,盈利者更少。

  本地菜冬季断档 房租物流成本高

  “一年房租20多万!再加上两三万装修费,得卖多少菜才能赚回来?”

  蔬菜直营店模式本是市民、农民双赢的模式,为何在哈尔滨遭遇了“滑铁卢”?南岗区文府街上已经关门的双城水泉乡三邻村蔬菜直营店负责人高希英说,本地的露地菜每年只能从7月供应到9月,其余时间大部分蔬菜只能靠外进,价格没优势,市民自然不买账。“有时蔬菜进价太高不敢进,店里除了窖储的土豆白菜,就没几样菜,攒下的一点客源也都不来了。”

  高希英说,房租、物流成本高也是蔬菜直营店大批倒闭的一个原因。高希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工人至少月薪1500元,我们近百米的店,连卖货带卸货总共雇了6个人,再加上水电等费用,一个月就得2万多。物流费用更高,每天往返双城和哈市,夏天旺季一天得跑两趟,我就一个店,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道里区立业国家级蔬菜园区直营店的负责人尚海也表示,立业在哈市开的第二家直营店选在了尚志大街的大白楼,由于租金太贵,从开业到结业一直在赔钱。

  无公害菜价格无优势市民更愿去早夜市

  “我们卖的都是无公害蔬菜,早、夜市那些菜质量跟我们没法比,但市民不认啊!”

  尚海表示,现在盈利的海富店是因为开业早,特价做得多,附近居民慢慢发现蔬菜质量的确好,即使放得时间长也不会烂芯儿,积攒了不少客源。“最初,我们缺少经验,对成本估计不足,以为从地头运来的蔬菜价格会低于市场,但实际运营才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成本根本合不上。原本高质、低价的战略只能变为高质、平价。”

  五常市拉林镇南老营村国家级蔬菜基地哈市直营店负责人和已关门的双城水泉乡三邻村蔬菜直营店负责人高希英也表示,无公害蔬菜虽然质量好,但是因为价格没有优势,得不到市民认可。许多市民更愿意去早夜市购买廉价蔬菜。

  哈市农委:单一蔬菜经营很难满足市民需求

  “单一的蔬菜经营很难满足市民一站式购物需求,可考虑蔬菜+水果+粮油+其他的多种渠道综合经营模式。”

  对于哈市蔬菜直营店“扎堆开,集中黄”的现象,哈市农委蔬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减少蔬菜流通环节,让市民、农民受益,哈市从2013年6月开始,鼓励蔬菜园区合作社直接进社区建设蔬菜直销店,并对建设店面6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蔬菜达到一定数量的直销店,给予补贴。在政策刺激下,合作社当年就成立了15个社区蔬菜直营店,计划开店数量更是达到上百家,但经营一段时间后,整体效益都不太好,盈利的店不到1/3。除了选址问题,经营成本高,蔬菜供应季节性缺乏等原因,单一的蔬菜经营也是集中倒闭的原因。

  该负责人表示,可以考虑“蔬菜+水果+粮油+其他”的多种渠道综合经营模式,从单纯的销售蔬菜向“肉、蛋、菜、果”全面发展。另外,也可以挖掘自身基地特色,搭配销售大米、菌类等绿色食品。

  哈市道外区一家蔬菜直营店内,蔬菜很多,但顾客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