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网”老人网购不容易火车票 便利生活几乎绝缘
作者: 来源: 大庆网 频道主编: 彭佳丽 2015-05-19 14:59:13

  东北网5月19日讯 买东西上淘宝、买车票上12306、去看病网上挂号、办理各种证件也基本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网络时代,生活愈发便利,“一网在手,万事不愁。”

  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网者。他们不仅无法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更因此产生各种不适和“被抛弃感”。

  一难:售票大厅难抢票

  家住奔腾小区的张大爷和赵大娘是老两口,今年都70岁。家里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过的是小年轻眼里的“落后”生活。

  老人的二儿子在北京工作,去年秋天,二老打算去二儿子那住几天,顺便游览一下北京城。可去北京的火车票一直都很紧张,想买票不容易。

  自己家离火车站不远,张大爷依旧像前些年那样坐公交车到火车站售票厅买票。一进售票大厅他乐了,因为排队的人不多,他想这回买票准没问题。可当他一问,售票员告诉他,去北京的车票早卖完了……

  后来他才听别人说,现在网上可以提前很长时间订票,根本不用去车站买,特别是车票紧张的车次,不提前订票,临时很难在售票窗口买到票。张大爷又心急火燎地跑了两个代售点,依然没票。

  老人感慨:“我们也不知道现在都是电话和网络订票了,再说,就是知道我们也不会摆弄啊。”老人的孩子不在身边,自己又不会用现代工具订票,急够呛。最终,在邻家一个小姑娘的帮助下,通过网络订购了火车票。二老深深感到,如今不会上网、不会摆弄智能手机那真是“一票难求”。

  二难:网络购物不容易

  熟悉不过了,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不会或不能上网,网络购物基本是空白。我市老年人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然而这种购买力在网络平台却没能完全展现出来。

  63岁的赵艳秋大娘是个比较新潮的老人,看儿媳妇和女儿经常网上买衣服、买鞋子,甚至买家具,觉得很好奇。有时儿媳妇上网淘货时她就在身边看,越看,她越觉得网上东西便宜,而且质量也不错。于是就让儿媳妇帮她注册了淘宝号,可上了没几次,她就把密码忘了,上不去了。而且网络付账,她也有点搞不明白。

  三难:公共服务难尽享

  随着我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部门不断推出多项便民措施,许多公共服务都可以网上办理。

  市民不仅可以在网上办理户政、车管等业务,更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博等对社会服务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然而,这些原本面对所有市民的服务,却无形中“屏蔽”了大部分老人。政府各项民生决策,要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各种网络问政、网络征集民意活动,已经成为公民行使权利的重要途径。虽然也设置了信件等传统方式,但老人要发声却有诸多难处,他们远离了舆论场,公民权利行使起来有困难。

  四难:便利生活几乎绝缘

  交电费?网上办!交话费?网上办……家住湖滨花园的李女士通过网络交纳各项费用,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看病挂号、买彩票、炒股,也都是一网即可。

  相比之下,生活在万宝小区的李女士父母,电费、电话费等却都是到营业厅缴纳。她曾试图教父母通过手机来做这些,可教了几次,老人就是记不住操作,最后不得不放弃。

  其实,便捷的网络服务对于年纪大、腿脚不便的老人最有帮助。服务单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来上门办理业务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不熟悉网络,只能用这种相对费事的方式。

  “快时代”需帮“慢人群”

  据统计,全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其中,近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就像小品中描述的那样,“屋里憋屈型”老人大量存在,成为快时代中的“慢人群”,他们在“新”生活面前是那么的“捉襟见肘”——

  社会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失落与孤独;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对老年人固化成型老习惯的冲击;在知识快速更新、技能飞速发展面前的手足无措……

  如此数量众多的人群长久处于“不流畅”的生活与情绪之中,势必产生“不和谐”的问题。

  因此,我们关注“慢人群”,为那些不能完全理解、掌握新科技成果的人群提供便利服务,是一件必须做立刻做的事情。

  我们总说“万能的网络”,那么可以想见,如今不熟悉网络将是万万“不能”。

  所以,“擒贼擒王”,“慢人群”学会上网应是跟上快时代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

  希望老年人通过网络以及新媒体,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找到走出思想困境的路径,打开一扇又一扇充满惬意快乐的“心窗”,与社会永不脱节。

  同时,也提醒中老年朋友,网络万千,精彩无限,别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痴迷其中。

  万物有度,既要跟上快速的生活步伐,也别忘了享受悠闲的夕阳。